举办奥运会对任何国家来说,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,因为哪个国家能够举办奥运会配资炒股在线,就代表全球影响力、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。
可其实也有不少国家,对奥运会有恐惧心理。因为在过去五十年时间内,曾经有两个国家差点被奥运会拖垮。这两个国家是发达国家,其中一个在甚至在举办奥运会30年后才还掉欠下的债务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为何办一个奥运会这么费钱呢?
«——【·蒙特利尔的奥运豪赌·】——»
1976年,当时加拿大的蒙特利尔,力挫美国洛杉矶、苏联莫斯科等强劲对手,成功夺下主办权,举国欢腾。
时任市长扬·德拉波豪情万丈,发誓要办一场“最简朴也最完美”的盛会,甚至放话 "奥运会赔钱比男人怀孕更不可能"。
然而,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。
展开剩余90%为了打造一座能代表城市雄心的地标,蒙特利尔聘请法国设计师罗杰·塔利伯特,设计了一座前卫的 "能容纳太空船" 的豪华体育场,并且配备高端的可伸缩屋顶。
预算1.25亿美元,听起来还算合理,可刚开工就遇上技术难题,巨塔的液压系统无法稳定支撑屋顶,施工屡屡中断,最终造价飙升至15亿美元,总支出更是突破24亿,超支20倍。
更讽刺的是,这座“豪华建筑”直到奥运会结束都未完工,成了全球笑柄。
赛后,蒙特利尔政府被迫开征“奥运特别税”,让300万市民分摊这笔天价债务,直到2006年才还清,还了整整30年。
这场灾难直接吓退了后续申办者。
1978年,洛杉矶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自动获得1984年奥运会主办权,但当地民众不干了。
原来,自 1960 年罗马奥运会以来,历届奥运会在考虑通货膨胀后的平均超支率约达 180%。也就是说,成功办一届奥运会,平均要花掉超过申奥预算近2倍的钱。
本来两倍是大家还能心照不宣的底线,结果蒙特利尔搞出来一个超支20倍,这让洛杉矶民众无法接受。
他们担心重蹈蒙特利尔覆辙,甚至游行抗议,逼政府承诺“不花纳税人一分钱”。
然而谁也没想到,正是这场危机催生了奥运史上最成功的商业改革。
临危受命的奥组委主席彼得·尤伯罗斯大胆砍掉政府补贴,转而玩起“饥饿营销”。
电视转播权改为独家竞标,逼媒体巨头抬价;赞助商名额限缩到30家,每个行业只选一个,逼可口可乐和富士胶片砸下天价;连门票都分级定价,最贵的座位卖到2.5万美元。
最终,洛杉矶奥运会盈利2.5亿美元,彻底扭转了“奥运必亏”的魔咒。
这一模式影响深远,后来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再接再厉,靠转播权和赞助赚了7.65亿澳元,这一盛况让后来者希腊信心倍增,决定申办2004年奥运会。
可谁能想到,希腊竟成了蒙特利尔之后第二大“冤大头”。到底又是什么情况?
«——【·雅典的百亿欧元黑洞·】——»
2004年8月30日,雅典奥运会刚闭幕,希腊《雅典新闻》就爆出猛料:实际支出超100亿欧元,是预算46亿的两倍多,财政赤字直接冲破欧盟3%的红线。
财政部副部长佩特罗斯·杜卡斯坦言:“这笔钱短期内别想收回。”
消息一出,全球哗然,明明有悉尼的成功先例,希腊怎么还能亏得比蒙特利尔还惨?细究之下,三大致命伤浮出水面。
首先是安保,美国“9·11”事件后,希腊被迫升级反恐措施,海陆空立体布防,费用从4亿欧元暴涨到15亿。
再有就是希腊人的基建拖延症,一直拖到2000年才动工,后期疯狂赶工,承包商坐地起价,光场馆就超支10亿。
最糟的是收入疲软:门票只卖出5亿欧元,比悉尼少30%;转播权收入7.5亿,赞助费3亿,全加起来不到20亿,还不够填坑。
这场百亿欧元的狂欢,直接拖垮了希腊经济。奥运后第二年,GDP增速跌至3.3%,创9年新低,最终引爆主权债务危机。
更讽刺的是,35座场馆赛后大多荒废,每年维修费又砸进去1亿欧元。
雅典的惨剧让奥运申办陷入寒冬,2008年金融危机后,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都缩了。
2014年索契冬奥会超支289%,成为史上最贵冬奥会,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十分难受,他们很想怒喊:“能不能停办一届啊!”
可是奥委会评判之后,觉得不行,过去停办都是因为世界大战这种级别的危机,如今远没有当时那么严峻,不顾日本死活还是办了,结果就是日本因疫情血亏6408亿日元。
到后面,其他国家更是提起奥运会闻之色变,逼得国际奥委会把2024和2028两届打包甩给巴黎和洛杉矶,甚至暗中游说中国“接盘”。
但这一次,东方巨龙的反应出乎意料。
«——【·中国的奥运理性·】——»
2008年北京奥运会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奥运案例之一。不仅开幕式震撼全球,赛后“鸟巢”“水立方”等场馆持续运营,举办演唱会、冰雪活动,甚至衍生出旅游IP,长尾效应显著。
2022年冬奥会更是赢得外媒点赞,BBC记者感叹防疫措施严谨,观众热情友善,连刺眼的冰面反光都贴心地配了太阳镜。
这种高效与可持续性,让国际奥委会屡屡暗示中国再办一届,甚至传出“跳过申办流程,指定某城市接手”的风声。
但中国的回应很冷静:2023年,上海体育局曾明确表示“目前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”。
这种克制背后是清醒的算盘,一方面,中国已通过2008年奥运会完成国际形象升级,无需重复证明;
另一方面,奥运经济模式早已变天——蒙特利尔负债30年、雅典拖垮财政、东京巨亏的教训历历在目。
上海更务实的选择是承办“奥运会资格系列赛”等单项赛事,既提升国际曝光,又避免综合性奥运的财务风险。
如今,奥运圣火仍在寻找下一站,但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愿用理性衡量:真正的体育精神,不该由债务的锁链传承。
或许,国际奥委会该好好想想,如何让这场全球盛宴不再成为主办国的经济诅咒。
参考资料
发布于:湖北省久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